日期:2009-06-02 10:26:42
摘要:
继卡类支付、网络支付之后,“手机支付”将成新宠。但相比日韩成熟的手机支付体系,眼下我国电信运营商推手机支付这一大动作,却让人疑惑大于兴奋。
5月初,中移动将在展开用户招募,年内大规模推手机支付,意在“让用户去麦当劳买汉堡不用带零钱”。未来中移动用户只需携带更换了新型SIM卡的手机,就可在麦当劳、星巴克、地铁站实现手机支付,甚至还扩展到其他餐饮场所。而中联通则采用了与第三方联合研发,推定制的刷公交卡手机,其方法是在手机内部植入 NFC芯片,使用户在乘公交车、轨道交通、出租车时,直接用手机刷卡扣费。
继卡类支付、网络支付之后,“手机支付”将成新宠。但相比日韩成熟的手机支付体系,眼下我国电信运营商推手机支付这一大动作,却让人疑惑大于兴奋。
所谓“手机支付”也称“移动支付”,其产业链主要由银行、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第三方)、芯片制造商、手机制造商、商家和用户等环节构成。目前手机支付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费用通过手机账单收取。即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一定的信用,但此方式使运营商有超范围经营金融业务之嫌。第二种是费用从手机用户的银行账户如银行卡或信用卡中扣除。
中移动采用的用户手机接近读卡器,即能实现小额支付。此外,手机卡账户将和用户银行账户捆绑,一旦手机卡金额花完,可通过短信将银行账户资金转入手机卡内。
作为世界第一大手机用户国,过6亿的用户让移动电子商务前景光明。但笔者以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信息安全、信用制度以及政策法规等问题悬而未决,尽管运营商已决心“砸钱”力推,但从用户立场看,对在短期内真正享受这一服务不抱希望。众多网友认为,交易的安全性、私密性和易用性是他们对手机支付最为关心的三大因素。
大多数手机用户都遭遇过垃圾信息(短信、彩信、电话)的骚扰,有关部门不断严厉打击却收效甚微,不法者依然能采取更为隐蔽的手法对用户手机无孔不入。如信号传输过程本身就存在安全问题。此外,偷抢手机现象时有发生,一旦手机与个人银行卡挂钩,一部手机将包含更重要的个人隐私信息,这使得手机丢失和损坏造成的个人信息泄密概率和风险都远高于传统银行卡。当扣错钱或手机被抢、被偷时,用户利益如何保障?谁来保障?
再者,手机机卡分离模式以及难以落实的手机实名制,都让手机支付用户的信用账户难以有效建立,这直接制约了整体手机支付信用制度的落实。而国内运营商不透明的收费模式和霸王条款,使其在用户心中留恶名已久,不少人都遭遇过莫名其妙的话费支出。一旦手机与银行卡挂钩,让用户更为担心无故的费用支出,也直接影响了用户对“手机支付”应用的信任。要想推广手机支付,运营商首先应重拾商誉。
手机支付在我国尚属初级阶段,运营商与银行两套系统间的业务融合一时难以完成。而多种利益博弈,使相关配套法规依然缺失。加之手机支付业务会使运营商涉嫌经营“类金融业务”,而处于国家金融政策监管的灰色地带,将使用户合法权益难得到政策保障。
看来,只有不断改善整体信用环境,加强监督自律,才能真正推动这项应用的大规模普及,否则只能落个“叫好不叫座”。